提问

青少年抑郁要关注但不要夸大

失眠抑郁  / 正序浏览   © 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

#楼主# 2021-11-3

跳转到指定楼层
本帖最后由 木棉 于 2021-11-3 10:17 编辑


来源:光明日报

据媒体报道,近日,一项历时9年,发现重性抑郁障碍占青少年2.0%的调查,


与另一项青少年抑郁检出率24.6%的研究成果,共同引起了全社会对青少年抑郁的关注,


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数据可靠性的疑惑。差异悬殊的数据,


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不同抽样方法、年龄分布、测量工具、筛查时间的影响,


也与青少年情绪发育不稳定有关,更暴露出青少年抑郁筛查诊断体系的不完善,


一些数据在媒介传播中被夸大,造成了社会性焦虑。


青少年抑郁确实值得全社会重视,但不宜过度放大。


青少年群体在生理、心理、情感、认知等多方面正在经历迅速变化,


医学界尚未对青少年抑郁的发病机理有科学、准确阐述,测量方法多依赖国外心理测量量表。


当前,大多数学者认为青少年抑郁是生理因素、心理因素、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


也会受到家庭环境、学校教育、社会支持的重要影响,

而这些恰恰是中国青少年教养模式所忽略的内容。


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摇篮,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、良好的亲子关系等都会有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。


一直以来,家长习惯把学习成绩视为家庭教育主要目标,把批评和管教作为主要家庭教育手段,


忽略了子女心理承受能力,或者掉入过度保护和溺爱的陷阱,


导致孩子在面对复杂的生活环境和学习困境时不知所措,


进而出现烦恼、焦虑、压抑等心理问题。随着残缺家庭日益增多,


家庭不和谐因素对子女心理产生负面影响,


家长的生活压力转化为孩子的心理压力,易诱发严重心理问题。


此外,学习负担和升学竞争是学龄期青少年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。


当在学业上遭遇挫折并受到批评和惩戒时,青少年便会产生负面自我评价,


自我效能感降低,自信心丧失,进而出现认知功能失调,


无法从自责与内疚中走出来,从而产生抑郁障碍。


可见,造成青少年心理性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,既有宏观层面的社会机制体制因素,


也有微观层面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性格因素,解决问题不能只靠西方社会心理量表发布数据,


而是需要利用专业知识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研究,致力于分析青少年抑郁发病机制,


认清青少年抑郁现象背后的社会机理,研发符合中国国情的测量工具和筛查方式,


推动科学统计标准和权威数据发布制度形成。


破解青少年抑郁,预防最重要。


青少年尚未形成自主观念,缺乏自我判断能力,存在强烈心理依赖,

在面对困难、压力、失败和伤害时倾向于消极应对,迫切需要外部力量支撑。


需要遵循青少年成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的规律,


家庭、学校、社区、政府形成多方协作,共同破解青少年抑郁问题。


父母要增加与孩子的亲子交流,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;


学校和老师不能一味追求升学和分数,要增加学校心理课程设置,


减少校园欺凌、塑造友善的同伴群体环境。


针对心理性困境青少年,社区要积极开展精准化心理健康咨询和服务,


对残缺家庭的青少年予以必要的社区帮扶;政府要净化青少年成长社会环境,


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,推动全民心理健康知识宣教。


做好青少年抑郁的家庭预防、学校预防、社区预防及社会预防,


才能培养出自尊自信、理性平和、积极向上的下一代。
转播转播
回复

使用道具

成为第一个回答人

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